项目类型:办公、展厅、培训
项目地址: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130号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
建设周期: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
投资建设:禾邑精造
项目统筹:禾邑精造 陈增华
设计主创:亚邑设计 孙建亚;
西涛工作室 TAO&C;
青埕设计 郭侠邑;
建筑师 陈文峯;
艺术顾问:NE-ON欧笙设计Margaux(法);
黄英杰;
方案配合:昱景设计 小野良介(日);
建筑科学研究院 王凯团队;
设计深化:禾邑精造;
景观顾问:CN Flower 凌宗湧;
瀚世景观 赖连取;
庭匠 王治;
软装配饰:狮享家具 Mike Loh(新);
法视界 黄珊;
灯光顾问:Viabizzuno(意);
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顾问: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 郭成林;
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评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李建强团队;
能源顾问及机电设计:境益咨询 尹雪琴团队;
BIM顾问:蓝茵科技 路明团队;
影像记录:吴杰;纪一凡;章晟;
室外建材:红砖、Honywell玻璃幕墙、Velux天窗、盖珂板;
机电系统:Trane空气源热泵和新风空调、Clina毛细管网、地暖;
室内建材:钢结构、水磨石、盖珂板、芬兰板、胡桃木、黄铜、亚地斯自流平
建筑与室内空间摄影:李国民
H18工艺研究所项目获得Active House Award国际设计大赛2020年度“最佳可持续奖”。
H18 ⼯艺研究所,是⽲⾢精造团队携⼿业内众多设计师朋友和专业⼈⼠,共同打造的“⼯艺精造集结地”。这⾥是⼀个“研究所”,⼀个“实验室”,⼀个“学堂”。H18 将致⼒于建筑⾏业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推⼴、学习与实践,不断优化提升“⼯艺精造”之标准,持续为客户提供建筑全⽣命周期运营管理解决⽅案。
H18 原本是⼀栋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房,⽲⾢基于多年改造项⽬的经验,尽可能保留了建筑的⽂脉,同时赋予建筑内部空间新的机能。
整栋建筑约 2000 平⽶,⽲⾢团队⽤ 18 个⽉的时间,完成了从构思、设计,到建筑施⼯和室内装修的全过程。
⽲⾢践⾏“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理念对其进⾏设计改造,打造出⼀个“优质⼈居环境”的实验性模版。H18 因此获得了主动式建筑国际联盟授予的“Active House 华东区创新中⼼”的称号。H18 落成以来,吸引了来⾃全国各地的设计师朋友,累计参观⼈数超过万⼈。
01
主动性
ACTIVENESS
在建筑西南⾯⽇照最充⾜的空地上开辟了⼀⽚⽥地,通过春种秋收,让⼈们体会到了⼈与建筑和⼤⾃然如何和谐相处。每当H18的“春耕节”、“秋收节”都将举办与Active House相关的展览、论坛,引发关于Active Lifestyle的深度思考和跨界交流。在中庭及各个公共区域不定期更新公共艺术作品,让艺术与⽇常的⼯作⽣活结合起来。
H18还在持续改变和⽣长,2019年11⽉,结合运营两年来的经验和感受,主动做出局部调整升级,为地下“材料实验室”加装“⼤脑”,提升主动感知、主动调节性能,使这个空间更为“Active”,同时积累经验推⼴到更多项⽬实践中。
02
为了尽可能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结合项⽬所在地的⽓候特征,我们在屋顶增加了整排可开启的电动VELUX天窗,加强了室内的⾃然采光和通风;并配合新风系统,在不适宜开窗通风的天⽓⾥尽可能提升室内空⽓质量。
在室内照明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照度和眩光控制;因为项⽬本⾝有⽐较多功能复合的共享空间,因此在声学设计上要特别注意不同功能空间的隔断处理,且需要设计为灵活开合⽅式,从⽽既加强了声学隐私控制,也能适应不同场景应⽤的需要。
为了降低空调末端的噪⾳,⽲⾢⾃主研发设计了⼀款特殊造型的空调出风口,以达到冷量控制和噪⾳降低等作⽤。
03
1、由于园区内没有燃⽓供应,⽼建筑也不具备采⽤太阳能、地源热泵等能源⽅案,在电能成为唯⼀能源供给的情况下,为了节省⽤电量,我们选择了空⽓源热泵作为地暖和空调设备主机的能源供给。同时采⽤分区域智能控制系统来监测和管理能源的使⽤状况。H18在2019年全年能耗为76.8Kwh/ m2。
2、 建筑的外墙和门窗系统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点,我们从建筑的东南西北四个⽴⾯以及屋顶全⽅位考量建筑的保温节能。在北⽴⾯局部采⽤了双层墙体来加强保温性能;在⽇照充⾜且有树荫遮蔽的东、南⽴⾯,采⽤⾼⽓密性门窗系统且能够局部开窗通风;⽽在⽇照过于强烈的西⽴⾯,则⼤胆采⽤了⼀种新型⾼分⼦建筑材料,它具有很⾼的隔热性能,同时又有⼀定的透光性,因此⽤在建筑西⽴⾯上可以有效防⽌西晒,同时有满⾜了室内光线强度需求。
04
在对环境影响⽅⾯,遵循3R(减少,再⽤,循环利⽤)原则,尽量使⽤环境友好建材,如FSC认证的⽊材——芬兰梅莎板材,德国盖珂板,低VOC含量的涂料,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再利⽤的。同时在洁具的选择上,指导设计深化团队尽量选⽤节⽔器具,⾝体⼒⾏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
我们希望建筑显露出“通透性”和“开放性”,因此设定了东西向、南北向两条轴线,连接景观与光线。
建筑性能系统设计